废布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废布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7:17:45 阅读: 来源:废布厂家

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

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从国际上看,一些处于赶超阶段的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日本在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扩大内需

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1946—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通过战后恢复需求的拉动和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依存程度也迅速提高,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调整和振兴起步。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战后恢复需求的逐渐消失致使内需不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需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于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明显;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普遍缺乏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推出和实施为标志,日本经济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此前各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均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相对单一的政策目标。而1960年推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却同时追求极大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国民收入接近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同时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业;在上述三个目标中,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目标,其实施过程中的政策着力点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扩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国民劳动报酬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实现了国民经济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目标,形成了将近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

在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1956—1973年18年中,民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有10年高于60%,仅有两年低于50%;民间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大多在5%—7%之间,仅有5年低于5%;而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从未高于1%。这就表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增长模式是以民间消费支出为主的内需型经济增长。以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支出持续提高为基础的消费革命,不仅化解了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危机,还促使设备投资与制造业生产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整个日本经济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

推动产业向海外转移

消化过剩产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相对平稳。日本虽然拥有1亿多人口,但日益成熟强大的经济使本国消费市场显得相对狭小,因此日本大规模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海外市场。同时,由对外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也加快了日本国内过剩产能的消化进程。

扩大对外投资是日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随着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以及对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海外投资立国论”,希望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步伐来缓解日元升值导致的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此后,日本国内制造业加快了对亚洲“四小”(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1985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122亿美元,1989年达到67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至90年代初,受泡沫经济破灭等因素的冲击,日本对外投资出现了暂时下降,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从海外企业销售额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比率(即海外生产比率)这一指标的变动中,可以看出日本产业转移的持续发展状况:80年代前期,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仅为3%左右,90年代初提高到8%左右,而2002年达到17.1%,其中电气机械业达到26.5%,运输机械业则高达47.6%。

<<首页12末页>>

从不同时期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的重点产业领域看,对外投资额排在前三位的产业,在1969—1973年间是纺织、化学和铁及非铁金属,分别占同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7%、6.1%和4.8%;1978—1984年间是铁及非铁金属、化学和电气机械,分别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6%、5.0%和4.8%;1986—1989年间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学,分别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4%、3.3%和2.7%。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制造业行业在相应时期大多已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国内市场上开始面临过度竞争、生产过剩等问题,而通过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无疑有助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并推动这些产业的优化升级。

强化产业政策的运用

淘汰落后产能

所谓落后产能,是指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能力。从生产后果看,落后产能的运用往往对应着更高的能耗、水耗和更多污染物的排放。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的产能一般包括落后产能,而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则能够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减轻产能过剩的程度。

“过剩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落后产能治理问题,是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重点,具体做法主要有五点:一是设备注册制度。注册现有设备和限制生产品种,限制非注册设备使用,限制新增设备。二是制定准入标准。1965年日本制定新建石油化工中心企业的标准,获批企业的产能门槛是年产乙烯能力达到10万吨,此后根据30万吨以上的大型成套设备在技术和经济上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很快又将该指标提高到30万吨。三是淘汰落后设备。1964年的“纤维工业设备等临时措施法”采用了废弃两台旧设备才允许添置一台新设备的原则,1967年的“特定纤维构造改善临时措施法”将废弃过剩设备、促进设备现代化以及企业规模适当化作为三项基本内容。1978年的“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规定对平电炉钢材、炼铝、合成纤维、化学肥料、船舶制造等萧条产业实施调整,目的在于使指定的工业部门停产或报废设备。四是实行政府补偿。在解决萧条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过程中,采取政府收购然后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五是鼓励使用节能设备。由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积极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如果企业使用列入目录的节能设备,可享受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除正常折旧外,还可享受特殊的“加速折旧”政策。

淘汰落后产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大规模失业现象集中发生。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和“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主要措施包括: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对失业者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对雇用特定衰退产业或地区失业者的企业提供补贴;为原企业提供劳动者停业补助和训练费用;延长特定产业或地区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放心保)金支付时间;安排失业人员参加公共事业;向所认定的中小企业提供紧急融资;延长设备资金贷款的还款期限;促进企业转产,并利用工业再配置补助金吸引其他企业前来投资等。

<<首页12末页>>

其他工程机械配件

食用菌菌种批发

济南昌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五金开关